湖南省衡南县谭子山联合学校谭子山中学 赵民小
【摘 要】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养成问题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师创设轻松环境、教给质疑方法、养成质疑习惯三方面的具体举措谈谈自己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质疑
问题意识,是指一种思维的心理品质,它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创设宽松自由环境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要自然,笑脸相迎,热情大方,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在人格上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不以成绩优劣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仅照顾到经常质疑的同学,而且要消除那些很少提问或不提问的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使这部分学生也能敢于质疑。
2、给予学生自学文本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自学文本的机会,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对学生自学课文有两点要求:原则上自学课文不少于三遍;自读之始不借助任何资料和其他信息,把自己最新鲜最真实的阅读感受“还原”出来,再借助课文提示,课文注解以及思考题、相关资料深入钻研课文,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现师生集体的智慧
在学生独立进行文本自读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要加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密切交流。课堂教学时分组进行,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之间就会互通有无、资料共享,对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由同学之间解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沟通能力,对小组内存在分歧的或难以解答的问题提交课堂上交流,充分发挥课堂争议,教师则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给与必要的点拨,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教给生疑方法
1、做有心人,从文本标题找问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因此引导学生推敲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很多学生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纷纷提问:“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这是一篇说明文吗?”“是写人的记叙文,那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一连串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课文,寻找答案。
2、做实在人,从构思巧妙处找问题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外乎文质兼美,构思巧妙。所以学生阅读不仅仅要读懂文本写了什么?更要明确为什么写?还要读懂文本是怎样写的,习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好文章没有闲笔,例如:教授《我的母亲》一文前四段花了大量笔墨写儿时童年往事,只有一句提到母亲,在对主人公“我的母亲”人物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前面几段与母亲关联不大,是否偏题?前面几段文字是否仅仅写儿时的胡适?这几个段落又与下面哪些内容相照应呢?
3、做勤快人,从类似对照中找问题
教材的编排往往具有可比性原则,单元中的课文往往主题相近,文体类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共性中发现差别,在差别中总结共性。对于教材中同一作家的不同优秀作品,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进行比较学习。例如:八下第四单元《俗世奇人》一文,在介绍作者冯骥才的写作意图时,提到了众多富有天津风情的奇人异事,我让学生对比学过的两篇文章主人公,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有好多学生提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天津卫,“泥人张”和“好嘴杨巴”个性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编者从那么多人中会挑选了言语不多但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和一张巧嘴却没有真能耐的好嘴杨巴呢?他的用意何在?他们的提问,显然拓宽了文本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三、养成质疑习惯
1、让质疑成为常规
(1)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每上新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些问题怎样来?我在课前预习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提出3~5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
(2)课中确定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也有很多学生问题相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问题,确定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就围绕学生这些问题进行。
(3)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我让学生再次反复阅读文本,与文本再度交流、对话,发现问题。对于一些有一定深度、广度的问题,我不急于解决,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自己去探究。在适当的时间开展“问题解决”汇报会。
2、竞赛激励提问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竞争、求赞许的心理,我们可以采用竞赛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发问、发言讨论的积极性。一种方式是个人竞争。每次课后,教师做统计和质量评比,看哪些同学每堂课、每一周、每一学期累计发言次数最多,发言质量最高。另一种是按小组竞赛,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把在预习和阅读课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汇聚在一起,小组讨论后,仍存在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则推选代表发言,参与班级课堂讨论。事后,教师以鼓励为原则作小结和评分,存入小组发言得分档案。这种方法还能使一些本来不敢在全班面前发言的学生逐渐增添发言的胆量和勇气,开始由组内发言过渡到班内发言。
总之,语文阅读问题意识的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诱导学生自我提问”,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己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