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岐山联合学校岐山中心小学 项 敏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也在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也是小学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对象。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情境教学法成为一种创新、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策略
目前,小学数学在尝试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对于情境教学法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对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的方法,这对于小学数学客户才能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数学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在积极尝试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但是,从实践的成效上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有关的教学经验,往往会出现因为对于情境创设的失败导致无法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对于问题情境不感兴趣,无法被带入真实的情境中,自然无法发挥情境教学法的积极教学作用。情境教学法应用效果的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教师对于情境创设的不合理以及教师本身的情境教学能力有限造成的,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1、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中探究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在课程教学中以问题创设和情境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热情,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在众多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了证明,是一种高效的、创新的的课程教学方法,将该教学法引入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2、推动小学数学课改的发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其主要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改革十分吻合,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满足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促进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发展推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1、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教学应用,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充分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设置难度合理的问题,问题设计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就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也不能难度太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难度设置应该是在学生理解范围内和数学基础上的稍微的提升,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思考,实现思维的锻炼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2、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提升情境带入效果
小学生有其学龄段特征,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周边事物好奇心较强,因此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容易被激发,数学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问题设置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例如,小学生对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动物世界等感兴趣,教师在开展小学二年级《趣味运动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动物的小故事的带入教学内容,进行情境问题创设,课上,教师告诉学生们:“我们先前就指导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了,这次森林马上又要开展动物运动会了,邀请全森林所有动物参加,动物们投票选出了这次运动会的组织代表——兔子,大家给了兔子500元钱,要求兔子购买相应的运动会用品,但是运动会的项目太多了,不同的运动器材需要的数量和价格也不一样,这把一向数学不佳的兔子难住了,如果你是兔子,你要怎么花费这500元,才能准备好此次运动会呢?”于是教师将运动会所需的器材和价格标准了,学生们听完后,立马在纸上计算起来了,计算结束后,都争先恐后的向老师展示自己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加减乘除计算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巩固,教学成效显著。
3、提升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加强情境教学培训
要想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能力,学校要组织小学数学教师开展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让在情境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教师们来校,对数学教师开展经验交流和指导工作,切实提升数学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供可能。
总之,现阶段,小学数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具有显著应用优势,但是教师对于情境的有效创设和问题的有效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加强培训教育,提升情境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善元.创设情境 问题引领 对话互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1(12)
[2] 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
[3] 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