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商南县中小学校园足球实践的探索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初级中学 罗 罟
【摘 要】在国家“体教融合”战略背景下,本研究以商南县10所中小学足球实践为样本,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揭示足球教育中“5+2=0”困境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时空断裂(校内训练与家庭/社区活动衔接不足)、角色断裂(78%家长存在认知偏差)、资源断裂(社区场地利用率不足30%)构成主要障碍。据此构建“时空衔接—角色互补—资源互通”三维协同模型,提出课程联建、赛事联办、文化联育三大实施路径。实证数据显示,试点校家长参与率提升至67%,社区场地日均使用率增长28个百分点,学生体质合格率提高9%。研究为破解县域体教融合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 足球育人 体教融合 县域教育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健康中国2030”与体教融合政策推动下,校园足球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基层实践中普遍存在“校内热、校外冷”的矛盾:据商南县2024年调研数据显示,78%的家长对足球育人价值存在认知偏差,将其视为“影响学习的课外活动”;社区足球场地日均利用率仅30%,大量设施在课后处于闲置状态。商南县虽已建立 所足球特色学校,但家校社协同不足导致资源分散、时空断裂,制约着育人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聚焦三大核心议题:其一,家校社协同障碍的深层作用机制是什么?其二,如何整合三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其三,如何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对于研究的意义,理论层面上,本研究拓展社会资本理论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应用,揭示家校社协同的作用机理;实践层面上,通过县域实证探索,为基层教体融合提供可复制的操作模式,助力破解“5+2=0”的教育困境。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国际经验显示,英国足球基金会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实现足球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日本地域俱乐部制度依托社区网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体系。相较而言,国内研究虽聚焦协同机制,但CNKI数据显示,相关论文仅占校园足球研究总量的12%,且多停留在政策倡导层面,存在“形式化签约多、实质协同少”的问题。现有研究普遍缺乏长效机制设计与量化评估,难以满足基层实践需求。
本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构建三维协同育人模型,将校园足球育人视为多方主体互动的动态过程;结合协同效应理论,阐释资源互通、角色互补、时空衔接的协同逻辑,为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1、时间链:阶梯式衔接体系。构建“3+2+1”时间管理模式(表1):
时 段 | 学校职能 | 家庭任务 | 社区支持 |
学期内3天 | 技能教学+战术解析 | 膳食营养+训练日志 | 场地预约+赛事直播 |
周末2天 | 社团活动指导 | 亲子训练+视频学习 | 社区联赛+技能挑战赛 |
寒暑假1月 | 集训计划制定 | 训练督导+伤病预防 | 足球夏令营组织 |
2、空间网:资源流转机制
开发“商南足球大联盟”平台实现:场地开放预约(接入县域处社区球场);教练资源共享(建立教练电子档案库);训练视频库建设(定期上传教学短视频)。
3、主体圈:责任共担机制
学校制定《家校社协同课程质量标准》,将家长参与度纳入教师考核;家庭实施“足球成长存折”计划,记录每周训练时长与技能进步;社区推行“1+N”辅导员制度(1名专业教练带N名社区志愿者)。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是建立课程联建机制。开发“必修+选修”课程包:基础模块(教育部规定课程)、拓展模块(家庭体能训练指南/社区裁判培训课程);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双师课堂”:商南县初级中学试点“学校教练理论授课+家长示范技术动作”模式、“翻转训练”:学生通过云平台预习,课堂时间专注战术演练。
二是建立赛事联办机制。创建“三维积分制”联赛体系:学校积分(班级联赛排名)、家庭积分(亲子赛参与度)、社区积分(擂台赛胜率);实施“足球积分”计划:参赛时长可兑换相关奖品及运动装备、技能证书可抵课外实践学分。
三是建立文化联育机制。开展“三位一体”文化活动。学校组织足球名人讲座或观看足球比赛(每学期2期),家庭制定“餐桌足球文化”计划(每周开展1次足球话题讨论),社区打造足球文化场所(展出学生足球运动相关作品);建立激励机制。评选“足球家庭”,参与足球运动累计满200小时进行认证,社区参与足球相关志愿服务累计50小时授予足球勋章。
四、实施成效与深化路径
通过前期实践,家长参与度明显提升:试点校家长参与率从32%升至67%,社区场地使用率增长至48%;学生体质明显改善:学生50米跑优秀率提高11%,肺活量达标率增长9%;形成了教练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比赛有成绩,社会有影响的校园足球发展模式,实现“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球队,年年有比赛”足球运动计划。
经过实践发现,需要深化落实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当前沟通频次仅1次/学期);组织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对运动损伤处置流程、责任划分标准等进行细化,更好保障足球运动顺利开展。
五、结论与建议
家校社协同显著提升校园足球育人效果,学生活动时长、技能水平、家庭参与度均实现突破性增长;“课程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用”构成协同机制的核心要素。后期建议将家校社协同纳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考核指标,设立县域足球协同发展基金,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与学校教练员“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协同机制在县域足球教育中的作用。未来仍需继续追踪协同机制的长效性、家庭支持的的可持续性等深层问题,为新时代体教融合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2020
[2]王岩等.日本地域足球俱乐部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