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南县鹿城中学 王 祎
初中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最佳时机,如果错过大好阅读机会,将会终身遗憾。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指导。
一、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同学、朋友到田野去,到菜园去,到果园去,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干农活,记农事,说农谚,写农民,然后写在小练笔上,我们从中选出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朗读并给予点评,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写作的信心,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了语文,通过让学生进生活,观察生活,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兴趣也就慢慢地建立了。
二、多管齐下.教会方法
首先教会学生善于利用“零碎时间”。现今学生学习课程紧,作业多,应试压力大,而网络游戏、电视节目又异彩纷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读书时间,善于使用“零碎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古人说的“马上、厕上、枕上”三上法,就属于这个范围。如果能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合理利用,那么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学生的思想就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芳草地,如果不加选择的阅读,就会让这片芳草地长满杂草,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可以为学生列出他们应该阅读的书籍目录,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不良读书习惯。
最后教会学生读思结合。思考可以在阅读之前,即思考我为什么要读,是通读还是选读,是精读还是泛读,何时读完,等等。思考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思,边思边记,将前后内容融会贯通,把握要点,抓住精髓,还要随时对书中观点作出评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思考可以在阅读之后,即所谓掩卷而思,这时的思考最为重要,可以回顾所读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得出感悟,更重要的是要将作者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活学活用。还要教导学生要坚持与师友交流阅读体验,通过“智慧碰撞”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三、从内到外,逐步养成
课内阅读是培养阅读习惯的良好基础。首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文大意。能够谈谈所读课文的感悟。其次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包括课文中词句段的理解,文章主旨探究,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赏评等等。最后是再读课文,积累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以上三个程序,教学中若能步步落实,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便得以养成。这样就为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课外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开始,一定要为学生选定阅读内容,让学生熟读精思,以摘记的形式积累语言和思想,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在掌握了读书摘记的方法以后,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此时,教师也应作有限度的引导。比如强调多读“千字文”、“弟子规”等,应突破应试味很强的作文选,更应引导学生多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益杂志。另外,新编语文教材都有推荐阅读篇目,教师—定要留足时间,把推荐篇目纳入学期教学计划,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几本“大部头”书。
四、纠正习惯,对症下药
有的学生在阅读时还不会很好地默读,导致阅读速度很慢;有的学生阅读时不分重点,毫无目的,结果阅读效率很低;有的学生阅读时习惯做小动作,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带工具书,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还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一碰到书本就头疼等等诸多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纠正他们不良的阅读习惯,以便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这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我们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