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金茂幼儿园 梁晓仪
摘 要:在学前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德育教育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方法论创新成为学界关注焦点。本研究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石,结合正面管教理念,采用个案研究法对5岁幼儿西西进行教育干预。通过构建"需求解码-环境重构-参与赋能"三位一体教育模型,研究发现:教师通过行为目的论视角解读幼儿问题行为,创设支持性成长环境,实施参与式问题解决策略,能提升幼儿情绪管理能力、规则内化水平与社会参与意愿。研究证实,将惩罚导向转为成长导向的德育模式,能有效促进幼儿自我效能感发展,为家园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正面管教 德育教育 个案研究
在当代学前教育改革进程中,德育教育正经历着从规训导向到成长导向的范式转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4-6岁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达标率仅为65.3%,其中"情绪调节"(58.7%)与"规则意识"(56.4%)维度合格率持续低位徘徊。这一现象折射出传统德育模式的深层困境:过度依赖外部约束的奖惩机制,忽视儿童内在动机的唤醒;强调行为矫正的即时效果,漠视社会情感能力的长期发展。
以我园大班幼儿西西(化名)为典型案例,这位5岁3个月的独生子女集中体现了转型期的典型矛盾。追踪观察显示,其行为特征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集体活动参与度持续为零,但日均违规行为达4.2次,周均情绪失控3.5次。令人深思的是,西西成长于物质条件优渥的中产家庭,父母分别从事金融与高等教育,却陷入教养方式的价值迷失——工作日由外婆采取"自主发展"的放任策略,周末又由父母施行"军事化管理"的严厉惩罚,导致幼儿认知系统产生严重紊乱:既渴望通过极端行为获取关注,又恐惧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伤害。
在连续三次的家园沟通中发现,当教师用传统方式反馈西西的违规行为时,家长惯用"取消乐高时间"或"罚抄数字"等手段进行惩戒,但问题行为发生率不降反升。这印证了阿德勒学派的经典论断:惩罚虽能制造短暂顺从,却会摧毁儿童的价值归属感。更具警示意义的是,西西个案揭示了当代教育生态中的结构性冲突——幼儿园推行的"尊重儿童主体性"理念,与家庭固守的"成人权威不容挑战"思维,在儿童认知建构过程中形成撕裂性张力。
该案例凸显了德育范式转型的紧迫性:唯有建立家园协同的价值共同体,将"和善与坚定"的原则贯穿教育全场景,才能真正实现从行为控制到人格培育的质变。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理解幼儿行为提供了理论透镜,其核心观点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实质是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的错误尝试。当西西用丙烯马克笔在教室柜面绘制所谓"能量隧道"时,表面看这是典型的违规行为,但通过"行为冰山分析模型"进行解码,可以发现中层需求实为艺术表达渴望与空间占有需求,深层动机则指向获取教师关注的心理诉求。这种解读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育者需要从行为矫正者转型为需求解码者。我通过非评判性询问"我注意到你在创造特别的作品,愿意说说这个图案的故事吗?",意外获得了西西"在这画画让我感觉很有力量"的创作阐释,这种对话突破不仅重构了师幼关系,更催生了"力量加油站"班级项目,将个体行为问题转化为集体教育资源。
实践过程中,环境重构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根据吉布森的供给理论,教育空间的物理特征承载着潜在的行为引导功能。经过教研讨论,我们将户外围墙改造为可擦写涂鸦墙,这一举措使西西的违规涂鸦行为减少了,其主导设计的"星空走廊"项目更吸引同伴持续参与三周。这种转变揭示出,当环境从限制型转为支持型时,幼儿的探索欲望能够导向建设性表达。制度层面的创新同样关键,通过组织幼儿参与制定《创意空间使用公约》,西西在规则制定会议中提出"轮流使用彩虹颜料"条款,这项由幼儿投票通过的规则,执行率远超教师单方面规定的规则,更培养了幼儿的契约精神。
沟通范式的革新构成教育突破的核心动能。研究创新实施的"问题解决四步法"体现了正面管教的精髓:在午餐环节冲突中,教师用"你的能量补给站需要多少'燃料'才能继续创作?"替代传统指令,使西西自主决定先食用半份餐点后参与整理工作。跟踪数据显示,这种参与式决策使其更遵守规则。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当西西与同伴发生颜料争夺时,教师引导双方使用"和平桌"协商,最终形成的《颜料使用规则》包含"每次取用不超过三种颜色""合作完成可奖励闪粉"等原创条款,该事件中情绪平复时间缩短。这些实践印证了德雷克斯的论断——当儿童感受到尊重与赋权时,其问题解决能力往往超出成人预期。
在学前教育生态系统中,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协同度直接影响德育成效。西西的社交回避与攻击性行为与其家庭教育模式存在显著关联:父亲因工作长期缺席教养活动,母亲与外婆在"自由养育"与"纪律至上"间反复摇摆,这种矛盾型教养方式导致幼儿价值认知混乱。基线数据显示,当西西在园出现行为问题时,父亲反馈采取惩罚措施,很少会尝试沟通行为动机。这种现象折射出家园教育理念的结构性断裂——幼儿园倡导的"错误即教育契机"理念,与家庭惯用的"过错必惩"思维形成鲜明对立。
家园共育的推进过程暴露出理念转型的复杂性。西西母亲最初将涂鸦行为等同于"破坏公物",教育方式在训斥与妥协间反复摇摆。通过为期"行为解读工作坊",家长逐渐理解儿童行为的发展特性,从斥责转为共同制定家庭涂鸦公约。教育理念的转型仍需要制度化的协同机制。为破解这一困境,我们分了三个阶段开展:认知重建-工具赋能-制度保障。第一阶段通过"行为解码工作坊"重构家长教育认知。工作坊采用体验式学习模式,让家长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诉求。第二阶段开发"亲子成长契约"工具包,包含情绪温度计、责任打卡表、问题解决轮盘等可视化工具。第三阶段建立"家园教育一致性评估机制"。当西西在家庭晚餐时打翻果汁并踢打餐桌,母亲首次尝试使用"情绪温度计"技术:"妈妈看到你现在很生气(识别情绪),能告诉我是什么烧热了你的温度计吗?(探究原因)"西西抽泣着回应:"我想要爸爸回来吃饭。"这一对话暴露出父亲缺位引发的情绪淤积。家长随后调整家庭互动模式:设立每周三次"父子创作时间",并允许西西在家庭黑板记录等待天数。通过这种具象化表达,西西的攻击行为在家庭场景中减少了,父亲参与教养的时间增加。这个案例印证了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微观系统的良性互动能有效促进儿童发展。
经过系统干预,西西在多维度呈现显著改变:集体活动参与时长从零增长至日均15-20分钟,攻击行为频率下降,并成功发起两个班级艺术项目。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行为层面,更反映在心理机制的转变——通过制作《我的勇气日记》,西西能用图画语言描述"生气时去太空舱充电"的情绪调节策略,这种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德育教育从外塑到内生的质变。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成效显现出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在德育工作中反复遇到孩子不接受等挫败体验,恰恰印证了正面管教实践需要超越即时效果追求,坚守长期主义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