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城西中学 曾 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通过挖掘文化基因、创新呈现方式、联结现实生活,让初中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浸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筑牢文化根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使学生汲取前进的力量, 培养既有中国灵魂又具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成为有思维、有情怀、有担当、有理想的初中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1、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蕴含着千年智慧。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能让学生在文化的沃土中汲取养分,从小树立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正如王勃所言:"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唯有深植传统,方能育时代新苗。
2、丰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浩如烟海,《论语》“见贤思齐”的教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如同知识的箭镞,赋予道德与法治课生动的翅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志向,不仅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在诗韵墨香中拓展视野。
3、促进价值观塑造
初中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人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君子喻于义”的道德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操守,恰似明镜,为学生提供立身修德的参照。
4、提升综合素质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时代新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化如同宝库,启智润心。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辩证思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能锤炼学生思想;《兰亭集序》的书法美学,《广陵散》的琴韵悠扬,更可提升人文素养。为我国少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5、传承文化使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民族的复兴大任。传承中化优秀文化是其基本责任。青少年当如龚自珍笔下“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接续文化薪火,让《诗经》“如切如磋”的治学精神永续流传。
6、培养家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忱,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正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道德与法治课融入这些精髓,能让学生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递进,铸就新时代的脊梁。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需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施路径,形成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内化的完整链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的策略
1、学科教材重构:整合经典文本,锚定文化基因与课程目标的交汇点
以教材为起点,构建融合基础。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主题出发,系统梳理传统文化中的对应元素。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天下为公”对应“民主”,“仁者爱人”呼应“友善”;法治教育:通过“法不阿贵”解读法律平等性,对比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的进步性。 在思政中教学活动中嵌入传统文化典籍选段,如《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理念;用《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阐释社会公德内涵。
2、课堂情境创设:搭建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桥梁
(1)运用信息技术,鲜活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可借助音视频等辅助工具,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动形象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观看、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讲授第五课 “延续文化血脉” 时,笔者插入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片段,学生看到背诵过的诗句,立刻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中华文明的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信息技术让这份文化魅力鲜活起来,使文化自信得以绵延永续。
(2)结合时政热点,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背景和趋势相结合,引导学生既关注当下,又关注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教化功能。“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等人物事迹彰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敬业奉献等传统美德,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思想冲击和启发。在“守望精神家园”中“美德万年长”的教学中,我选取黄旭华、张桂梅等与学生时空、生活较为贴近的人物美德事迹,为学生学习、主动传承中华文明血脉,自觉融合传统精神与现代理念,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打下基础。
(3)创新课堂设计,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热情。通过角色扮演、经典诵读重现历史场景,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学场景,如模拟“孔融让梨”的道德抉择,重现“管宁割席”的交友选择,引导学生讨论当代人际关系中的价值观取舍;通过角色扮演“郑和船队的外交使命”,理解“和平发展”的历史传承。诵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导学生体会责任担当。
3、学科协同:打破壁垒构建融合教学网络
单一学科视角难以全面阐释文化内涵,需通过跨学科协作拓展认知维度。多维视角深化文化理解,联动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资源,文史互证:分析《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揭示文天祥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共性;从《千里江山图》的审美意境延伸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三、利用活动载体: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课堂与实践活动融合
校内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通过“读”“讲”“演” “验”等形式与课堂相融合。“读”,即读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阅读经典名著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上,如在学习安全观相关相关的主题时,可以读岳飞的《满江红》。“讲”,即主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邀请校内外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传统文化的相关主题开设讲座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对话,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演”,即优秀传统剧目展演。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化相关主题时,可以进行传统剧目展演,在这些课程或展演中让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 “验”,即对一些特定的传统文化形式如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进行体验。一些传统节日不放假,一些路远的学生即便在放假的传统节日也选择在学校度过假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可创造条件并引导学生在校内体验传统节日民俗,如举办元宵灯会、清明祭典、端午游园诗会、中秋赏月会和重阳节敬老活动等。
2、与校外实践活动融合
中学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形式丰富,采用以下方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遗址等文化古迹,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与文化名人。以笔者所在地四川德阳为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三星堆博物馆、二十四孝博物馆、李调元故里等地,走进历史现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财富,感悟历史、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调研。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民俗调研是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感受其魅力并受到教育。例如,春节是最受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农历腊月下旬至元宵节近一个月的时间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期间,且这段时间一般都处于学生的寒假期间。思政课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寒假开展主题为“寻找失落的春节民俗”的调研,让他们调查家庭所在地传统春节民俗的流行情况。为了提升这一活动的效果,在寒假之前要进行周密的布置,告知学生要进行调研效果的评比并公布评比方案。这个调研活动可以由学生单个进行,也可以组成调研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在假期结束后要上交一份调查报告。
三是志愿服务。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寒暑假期间可让学生参加此类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假期,学生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可形成自身与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良性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将在课本上学到的传统美德知识用于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可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很多,如为不能回家过节的外来务工人员送上粽子、绿豆糕、月饼等节令食品,到敬老院、孤儿院看望老人和孩子等。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公民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