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所以老师一定要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自主探究 有效课堂
一、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反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完整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应促进教师和学生这对“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发展。教师应该运用数学的魅力去感召和熏陶学生,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地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可以使学生潜在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入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这节内容中,老师首先要联系实践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惩对关系,比如:每箱苹果有40个,8箱苹果应该有多少个苹果,每一个足球15元,给你200元能买到几个足球,培养学生掌握乘除法运算的规律。
二、采用新颖有趣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想迫切地知道思考和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1)3+3+3= ;(2)7+7+7+7+7= ;(3)8+8+8+…+8(共100个8)= 。看到题目后学生们立即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运算当中,两分钟后我立即说出来得数,这时我说其实我掌握了一种乘法的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生成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敢于发言,质疑,发表意见,展开争论。教师要善于捕捉机遇。我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258时,本来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但班中第六组座位上有一位女同学高举小手,我没有因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而视而不见,反而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她到黑板上进行板演,结果她的算法果然不同,不用退位地进行简算。她把2000-538写成1999-538+1=1462,她的另类算式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具体这种创新精神意识教学效果显而预见的。
三、加强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采用动态生成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很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差。而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不仅赶走了学生那些疲怠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相对好。特别是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别“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用剪刀把两张纸分别剪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了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cm的正方形,用它来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课本书的面积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得浓,相对而言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牢固。
四、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解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个难点,特别是对刚入门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困难较大。教学中把课堂直接开赴到操场,学校操场有一段长500米的跑道,甲同学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骑400米,乙同学跑步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从同一处同时同向出发,乙同学比甲同学慢了多少分钟?教师分别指导,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乘火车大约需要2小时,乘长途汽车大约需要多少小时。所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解答,在教学中应当十分注意学生思维和培养,课堂教学采取组织形式一拘一格,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合作,和谐的学习气氛,必能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开设实践活动,走出教室,激发探索能力
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归一问题时,出示例题,一户农民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要喂稻谷4.5千克,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稻谷多少千克?
写出题中的条件问题:5只鸡6天4.5千克,240只鸡15天喂多少千克稻谷?
(1)先用归一法求出一只鸡一天要喂的饲料,再求240只15天所需要的稻谷。
(4.5÷5÷6)×240×15
=0.15×240×15
=540(千克)
(2)每只鸡平均每天用的饲料是一定的根据倍数关系,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
4.5×(240÷5)×(15÷6)=540(千克)
总之,教师应重视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课堂教学因势而动,因材施教这也是保障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和创新教育的课堂。